6月11日,意昂3平台博士生短期出國訪學基金經驗分享暨現場咨詢會在環境學院東廳舉行。參加2013年短期訪學回國的四位博士生分享了出國訪學的經歷🏬。研究生院院長楊斌👴🏽、國際處副處長楊慶梅、意昂3副秘書長李冰等到場接受同學們的現場咨詢🦸🏿♂️。十余位已經結束訪學生活的博士生也與現場同學們展開了自由交流🧞♂️。
2010年起🗿🦣,意昂3平台博士生短期出國訪學基金受到“985”基金和校意昂3的共同支持,為博士生赴國外一流大學和專業、師從一流導師開展研究工作提供3-6個月的生活費資助。目前💆🏻,已有超過500名博士生接受基金資助🧎♀️👨🦳,前往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等國家完成短期訪學計劃👰🏻,與國外一流高校的師生交流前沿研究成果,共同完成研究項目,促進中國與國際學術界的交流互動,同時豐富閱歷,完善個人的學術道路👋。
這不是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
出國訪學是許多博士生向往的寶貴機遇🥐,但確定訪學對象國、學校以及課題組都不是可以輕易做出的決定🌩,深思熟慮🈹👩🏻🏫、仔細準備後才能更好地利用這次機會取得收獲🚣🏿♀️。
“選擇去耶魯訪學有一定的機緣巧合👩👩👧👦,但更多的是源於我平日的積累,”建築學院的李若星談到之所以選擇耶魯大學作為訪學目標時說。大二期間👰🏻♀️🥮,她曾參加清華建築學院和耶魯建築學院合辦的一次聯合設計項目,有機會與耶魯的同學共同進行設計,“我曾前往耶魯大學交換過一個月,而且一直與耶魯的師生保持郵件往來,這次設計項目讓我有機會認識耶魯建築學院的幾位教授,從那時起,我就開始思考以後是否可以去耶魯建築學院訪學。”
李若星的博士論文與身體角度的建築設計方法有關,其中她參考了該領域最權威的一本書,而這本書的作者正是李若星在耶魯訪學期間的導師。“選擇訪學的學校和導師時一定要結合自己的研究課題👩🏫,這樣才能對自己幫助最大🎸。”
對此,前往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訪學的交叉信息院博士生楊光有很深的感悟。“在選擇去美國還是以色列訪學的過程中,我左右搖擺了很久🧾。”人們普遍認為,美國高校的科研能力、科研成果均處於世界前列,然而👍🏿,楊光分析了自己的專業特點和科研方向後發現,以色列的大學在密碼學研究方面實力甚至超過美國,“以色列科研人員集中,科研成果更加尖端🌓,前往以色列交流🐈⬛,獲得的是更加前沿的學科信息🏄🏿♂️,發展更廣的學術人脈和今後的學術夥伴。”
確定了訪學對象國和學校後,申請過程中也有許多需要註意的地方。前往美國國家標準和技術研究院訪學的電機系博士生李世松認為,“推薦信或自薦信是申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你需要讓對方了解你的科研方向與他們課題組的契合程度,以及你的價值所在🤹🏽。”
確定對象國、學校以及項目組以後,四位博士生認為⟹,還需要做許多細致而深入的準備🎄,包括了解對象國的國情🏢,準備生活用品等等🤽🏼♂️,每一項都需要認真核對,才能保證自己的順利出行❄️🙍🏼♂️。
體驗•成長•感悟
通過短期訪學項目出國交流的博士生普遍反映,在國外學習生活的一段時間,對自己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態度帶來了很大改變。
來到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後,人文學院的劉華麗很快融入到研究所項目組,“這次訪學機會來之不易🦁,我覺得自己應該主動與國外的導師保持聯系🕵🏿♂️,主動匯報自己的科研進度。”在巴黎訪學的三個月👂,劉華麗從主動匯報、聆聽點評以及接受反饋的學習模式中取得了很大收獲。
“在訪學期間♟,我感受到了主動學習的好處”🥿。劉華麗訪學期間👨🏻🦲,正好遇上一年一度的歐洲語言學年會在布拉格召開🚶🏻♂️👨🏻🏭。本沒有參會資格的她主動向導師咨詢可否幫助她申請一個名額。經過導師的協商🧑🏿🌾,劉華麗取得了參會資格,與導師前往布拉格開會。
“這次主動爭取為我贏得了參加語言學界頂尖會議的資格,我見識到了許多語言學界的頂級學者,同時,還有機會去布拉格進行短暫的參觀。”
李世松也談到了主動融入課題組的重要性,“與同課題組的人多交流,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時聽取他們的意見,這樣可以幫助自己開拓思路🚖🤽🏿,甚至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用自己的努力和貢獻來獲得對方的認可🔣,真正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同時,我們也在私下也建立了非常珍貴的友誼💘。”
李世松認為美國研究者們高效的工作態度和合作精神給他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與他們一起做研究,在短時期內可以取得非常大的成果🌅。
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學習、科研只是訪學的一部分🫲,了解當地生活©️,感受當地的文化,享受這一段異國他鄉的交流之旅是訪學不可或缺的另一部分🔌。
在楊光前往以色列之前,他的親人🏋🏽、朋友百般反對,認為以色列戰火紛飛,非常不安定,希望楊光慎重考慮。然而,經過詳細的咨詢和調查後,楊光發現以色列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
在楊光前往特拉維夫大學訪學了一段時間後🦸🏿♀️👩🏻,母親仍然不放心他的安全🧚🏼♀️,就報名參加旅行團前往以色列看望兒子🎈。“直到我母親親自到了以色列之後🦚,她才對我訪學的環境感到放心,甚至對以色列完全改觀👩🚒,說那是一個非常美好的國家。”
一段訪學之旅改變的不只是對某個國家的印象,也許改變的是自己對於人生的認知🧑🏿🍳,對於生活的態度🧑🏻🦽。
“在巴黎的三個月改變了我的生活觀🧑🏿🚀🦬,”劉華麗說。“以前在學校,我總是忙於三點一線的生活,從沒有停下腳步好好欣賞自己身邊的風景🔨。”走在巴黎街頭🌴,劉華麗看著身邊的人享受著慢生活帶來的樂趣🍓,也開始懂得生活中不只有學術和科研,只有懂得如何享受生活的人才能更好創造生活。
短期訪學,能帶給我什麽?
博士生短期出國訪學基金到底能帶給博士生們什麽樣的改變🧚🏻♀️?研究生院院長楊斌老師在會前接受采訪時,談了他的看法。
好的博士生等於最後做出好論文的博士生嗎?楊斌並不這樣認為🦸🏼♂️。“在我看來,博士生的培養具有豐富的維度🙎🏿♂️,比如博士生的學術誌趣、學術視野💁🏼🌎、學術自信的培養,這些是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未來學者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項基金恰恰能夠起到有力的促進作用。”
學術誌趣是一種內生動力,是一種對創造新知識的原生渴望。我們的博士生培養是否成功🚵🏿,很重要的一點是看提升了學術誌趣,還是抑製了學術誌趣。楊斌解釋說👸🏼,短期訪學,使博士生有機會與學術“高手”接觸📚,從而試著理解他們為什麽願意為一些可能短期內不會派上馬上用場的知識的發現付出巨大的心血🧖♀️,這對博士生的觸動將會對學術誌趣的樹立非常有幫助🔋🧨。
談到視野,楊斌以柏拉圖的“洞穴”做比喻,你在“洞穴”中💓,你認為世界僅此而已🤾🏼♂️,當你一旦走出“洞穴”,你將再也回不到原來的狀態。短期訪學讓博士生有機會走出國門🫔,了解世界其他地方學術同行的研究狀態,特別是看到國外博士生“敢於挑戰權威🛫,敢於提出跨領域議題”的學術勇氣,體驗到在學術批判中註重身份平等的學術氛圍🏄🏽,是非常有益的👨🍼。
關於學術自信🧻,楊斌指出🏄🏿♀️,博士生能夠有一段時間出國交流研究成果😵,了解別人🛍️,同時展示自己,得到對方反饋,知道自己走在正確的路上,可能還欠缺什麽樣的“火候”,對提升學術自信,堅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會有非常積極的幫助👼🏽。
2014年意昂3平台博士生短期出國訪學基金申請已經啟動,擬資助160名博士生出訪。“我要送給即將參加短期訪學的同學們一個非常簡單的建議👏🏼🧏🏼,”楊斌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準備工作不僅包括明確自己的學術研究計劃,也要了解國外老師們的學術方向和正在開展的學術研究課題以及他所帶博士生們的學術興趣👯♂️。要做足‘功課’。出去之後🫘,要和那邊的人和事深度的互動和融入,很多時候🤵🏻♀️,你將結下很多今後學術生涯中重要的夥伴關系🌧。”
“我們希望這項基金變得更加搶手,得到博士生們更多地關註和呼應。”楊斌如是說。